top of page

循環校園

        校園也是經濟體,循環校園核心思維乃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,期許邁向零廢棄、零污染、永續再生的循環校園。循環校園可切入點為節約、高效率使用、再生轉用、以及特色成果與產品產出。本校為了響應低碳校園環境之節能減碳行動,在102年簽署「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政策宣言」,分別以有效運用綠化植栽、落葉堆肥、廢棄物再利用及雨水回收等方向活化校園空間。

035.jpg

可回收資源

        本校各大樓均設有資源回收處,資源回收類概分:塑膠、紙類、鐵鋁類….等7大類,每日均由樓管清潔人員收集後集中放置於校設資源回收站,定期由外包廠商做資源回收。

再生資源使用或利用

       再生資源是指原效用減失之物質,具經濟及回收再利用技術可行性,並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公告或核准再使用或再生利用者。為響應政府環保政策,本校再生資源利用設有各類資源回收站共4處。

        除依據政府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及其施行細則,落實辦理資源回收外,本校亦建立二手物交換平台,以達到物取所需、物盡其用的目的。同時,將資源回收融入教學中,透過開設跨域實作的微型課程,讓學生利用回收物創作另類仿生作品,衍生其他價值或藝術創作,有機會將創新的設計想法完整呈現,並造福附近鄰里。

        在實際落實面,各單位堪用財產或物品,由採保組利用outlook公告全校週知,由需求者自行認領,並辦理財產移轉作業;同時,圖書館2F設有募書箱,由校內外人士共同捐贈各式各樣的書籍,將不收編的贈書、複本,陸續轉贈熱誠樓、良善樓等宿舍,提供自由取閱,嘉惠全校師生。於圖書館二樓大廳設有博雅贈書書架及每年圖書館週贈書活動,針對不收編的贈書、複本設有書籍自由索取區,歡迎師生取閱,達到資源再使用之目標。

        本校總務處與設計學院、通識中心合作,將資源回收再生利用融入教學中,利用回收物創作另類仿生作品,衍生其他價值或藝術創作。利用學校廢棄木材、花盆、地磚、石料及各類回收物分別在生科館旁、工學館旁、熱誠宿舍旁及知行領航館旁各建置一個資收站,且各有各的特色。體諒師生丟垃圾時會弄髒手,在各資收站建置不同樣式的洗手台。同時,信實宿舍廣場的鋪面是由回收的石材經過洗條、晾乾後,再重新修繕及鋪設。本校利用回收物品做為裝飾藝術設立的創意資收站,深具特色,並獲得桃園市校際資源回收競賽特優獎,桃園市環保局特地邀請南桃園TBC電視台蒞校採訪。

圖片1中文.png

有機碳循環資源

  在落實校園資源回收的同時,本校由於大型喬木林立,在校園中產生相當可觀之落葉,若將校園中落葉製成有機肥料,對垃圾減量有相當大的助益。本校佔地面積約31萬平方公尺,綠地面積為6.52萬平方公尺,綠地面積為21%。目前大型喬木有83種樹種,總數量約1,400棵,分別為榕樹(20%)、茄苳(11%)、樟樹(10%)、濕地松(7%)、楓香(5%)、櫻花(4%)、龍柏(4%)及其他(39%)。本校落葉量每月平均為3公噸,目前設有堆葉處兩處及地景系購置落葉處理機一台,製造落葉有機肥料供園藝花肥等使用。落葉量每月平均為3公噸,目前設有堆葉處兩處及地景系購置落葉處理機一台,製造落葉有機肥料供園藝花肥等使用。

  本校對綠色辦公及廢棄物管理落實,106年至110年連續五年榮獲桃園市校際資源回收競賽大專院校組特優獎-第一名)(五連霸),桃園市環保局二度(107、109年)委託本校辦理資源回收標竿學習參訪活動;109年榮獲第2屆國家企業環保獎[入圍獎]。本校利用回收物品做為裝飾藝術設立創意資收站,並獲桃園市校際資源回收競賽特優獎,桃園市環保局邀請南桃園TBC電視台蒞校採訪。

圖片11中文.png

推動碳中和

        本校自知大學肩負培育未來地球公民的使命與責任,對環境永續發展的教育與實踐,更是責無旁貸。目前本校將2022年定為推動環境永續之基準年,積極建立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。

        要達成碳中和一般有兩種做法:第一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術。例如使用再生能源,以避免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;最終目標是僅使用低碳能源,而非化石燃料,使碳的釋放與吸收回地球的量達平衡不增加。第二透過碳補償機制,使其產生的碳排放量在其它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。例如:植樹造林、透過碳交易以換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權,可以在減排目標不變的情況下節省成本。本校推動淨零碳排之行動策略如下:

039.jpg

        本校以宏觀思維探究整體校園環境軟硬體設施,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引導,探索校園既存環境之對應方針,碳中和推動採整體規劃、分期實施:

第一階段:創造環境、教學的相融模式

第二階段:改造節能、綠色的校園環境

第三階段:營造健康、人文的永續校園

040.jpg

        本校訂2022年為推動永續校園之基準年,將系統盤點校園之可控項目,分別從資源與碳循環、水與綠、能源與微氣候、環境與健康等四大面向,盤點本校在推動永續環境之可控項目,如下圖所示:

041.jpg
042.jpg
bottom of page